2023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能源消费革命分论坛举行 共谋节能降碳新路径 共创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前景!

发布时间:2023-09-22

(本刊讯 原松华 郭晓雄)九月的苏州风烟俱净,水天一色。9月7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承办、中国节能协会和《中国能源》杂志社协办的“2023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能源消费革命分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15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推进节能降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致开幕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主持分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主旨演讲、圆桌论坛等环节,共谋节能降碳新路径,共创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前景。
能源消费革命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力抓手
吕文斌在致辞中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全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制定印发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中国树立了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引导设备更新升级。实施节能减排重大工程,推广节能高效产品设备,节能降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能源消费革命作为能源战略之首意义重大,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力抓手。”吕文斌说,作为拥有14亿余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切实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白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白泉认为,新型能源系统可以概括为“六个新”,即用能品种新、用能设备新、用能管理新、用能安全新、用能价格新、用能观念新。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徐少山

对于第三认证服务如何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徐少山表示,认证是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发挥着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的重要作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从我国节能绿色政策角度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06项,实现年节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目前我国现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99项、强制性能效标准66项,有力支撑了节能降碳减污工作。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勇健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勇健就用户侧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国家电投首创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和创新“三网融合”新模式进行了演讲。他认为,我国电力市场的现货交易刚刚全面展开,还有巨大的潜力。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华夏银行的绿色贷款占比超过12.5%,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前列。该行从2008年和世界银行在能效领域开展业务合作起步,2016年与世界银行合作“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向能效、可再生能源和大气污染末端治理领域提供融资。该项目成为世界银行与我国合作规模最大的转贷款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288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BMWK)对外经济政策司双边和区域气候和能源合作处副处长贝阿翠丝· 麦塞夕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BMWK)对外经济政策司双边和区域气候和能源合作处副处长贝阿翠丝· 麦塞夕介绍了德国能源转型和能效政策。她说,德国推进减排两个最重要的措施,即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目前电力行业已成为德国减排的主力军,203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80%,燃煤目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将在2030年前退出燃煤发电。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是实现全球绿色能源的关键


国际能源署(IEA)能效部能效分析师康纳· 盖斯科

国际能源署(IEA)能效部能效分析师康纳· 盖斯科则通过视频,表达了希望通过能源效率帮助全球解决能源负荷的问题,以应对气候变化。他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将是实现全球绿色能源的关键,要实现能效进步速度翻番的目标,每年与能效相关的投资必须增加2倍,从目前的6000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8万亿美元。


丹麦能源署副署长斯蒂格·乌菲·裴德森

在丹麦能源署副署长斯蒂格·乌菲·裴德森看来,目前丹麦能源署有24个国际伙伴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他表示,中国和丹麦是开展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也是合作最深入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合作涉及到包括可再生能源、灵活电网、区域供热、能效提高和建模与规划。


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创新与技术中心世界能源转型展望项目官员肖梦竺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创新与技术中心世界能源转型展望项目官员肖梦竺表示,20国集团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如何实现净零排放,终端使用部门包括工业、交通及建筑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减排部门。同时在需求端减排贡献作用最大的是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行业。


国家节能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时希杰

在圆桌讨论环节,国家节能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时希杰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要做大新能源产业增量,也要做优传统产业存量,即大力开展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特别是后者,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全局。“双碳”背景下的政策发力点,应该向这一领域有所倾斜。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秦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秦松讨论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的零碳长岛模式”,他表示,我国正在长岛建设海洋类国家公园,长岛是生态文明的综合试验区,目前最重要的试验任务是群岛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实现,最迫切的建设目标是2035年提前实现碳中和,成为我国北方海岸带的重要碳汇生产基地,需要在IPCC清单框架内,通过节能、降耗、减污与保碳并举,将人均碳排放量逐步降下来;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实现森林更新增绿、农业减肥提质与海底森林扩绿并举,科学布局贝藻牧场,把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发展成特色的渔业碳汇,树立海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引领“一带一路”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


德国能源署工业领域主任马丁·阿尔比卡

“80%至 90%的转型,必须要通过非化石能源的替代以及能效的提升去实现,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利用。”德国能源署工业领域主任马丁·阿尔比卡说,对余下的一部分难以消除的排放,碳捕获和封存CCS 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以目前的技术只能依靠 CCS 进行减排。首先CCS对于一些高排放行业中因生产工艺而非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排放,如水泥行业三分之二的排放来自特殊工艺,而这些工艺暂时没有替换的方法;其次是废弃物燃烧产生的排放;第三,CCUS 是CCS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技术。虽然说可再生能源的增速很快,但目前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我认为,在未来20年内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仍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例如电力行业。在这期间要使用 CCS 作为一个重要的桥梁技术来加速减排的成果。另外,CCS也是实现负排放CDR的重要技术之一。


上海碳索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于兵

上海碳索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于兵从节能服务企业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阐述了将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于减排降碳的具体实践。通过赋能园区产业零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园区及重点用能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上海碳索能源就是通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企业形成精益化能碳双控管理,为客户实现单一项目年节费上亿元的巨大价值,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未来30年,中国是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最大的贡献力量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环部生态与循环经济处处长木其坚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环部生态与循环经济处处长木其坚认为,要准确认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必须要认清两个“是非题”。第一个是节能是变得更加重要而非无关紧要,不管是从当前还是将来一个时期,节能都是降碳的第一动力,且我国的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客观条件没有改变,节能仍然是降碳的核心工作。第二个是稳妥推进而非一蹴而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牵涉的不仅是约束性指标的调整,而是整个政策工具库的调整优化,这个政策转变的周期会横跨“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调整优化。 


冶金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郜学

冶金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郜学从“钢铁行业能效标杆的三年行动方案”介绍了钢铁行业的“极致能效”路径,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极致能效”作为行业第三大工程,即工艺节能极致化、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极致化、能源转换极致化、节能设备极致化、新能源体系极致化和能源管理极致化的“六化”,近10年来,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近9%,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石油公司BP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陈巧玲

在英国石油公司BP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陈巧玲看来,中国的能源强度目前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20年内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年速度是全球同期对应年均降速的2倍。在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下,未来3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降幅全球最大,是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最大的贡献力量。


国联江森自控绿色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衡思泽

国联江森自控绿色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衡思泽通过该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等市场化手段,在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制冷系统技术,蓝海自然冷却系统以及双相变制冷系统Dual Phase Change (DPC)和多系列蒸发冷一体化产品,为客户提升了能效。


来源:中国能源杂志社